各班级:
为响应学校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校赛号召,进一步强化我院学生生涯规划意识、提升求职就业能力,经研究,决定举办院内选拔赛,遴选优秀选手代表学院参与校赛。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:
一、大赛主题
筑梦青春志在四方,规划启航职引未来
二、参赛对象
我院全体全日制在校生,具体赛道分组如下:
主体赛事包括学生成长赛道和就业赛道,大一、大二低年级学生参加成长赛道;大三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参加成长赛道或就业赛道;大四高年级学生参加就业赛道。
三、大赛内容
延续校赛“成长赛道+就业赛道”双赛道模式,各赛道考察重点如下:
成长赛道:重点考察学生职业目标设定的科学性、围绕目标的学习实践行动及动态调整过程,需体现正确择业观。
就业赛道:重点考察学生求职实战能力、个人素质与目标岗位的契合度、发展路径与就业市场的适应度。
四、大赛形式及日程安排
院内选拔赛分班级初赛、学院复赛两个阶段,具体安排如下:
(一)宣传发动
时间:即日起至11月5日(班级初赛结束)要求:各班级通过主题班会、班级群通知等形式,全面解读大赛规则,确保每位同学知晓赛事,全员参与。
(二)参赛报名
时间:即日起至 2025年11月4日(班级初赛需在此前完成选拔)方式:全体学生通过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平台(网址:zgs.chsi.com.cn)完成报名,同时在班级内登记备案;报名后需使用平台“成长赛道生涯闯关”“就业赛道职业适配度测评”功能,明确职业方向。
(三)班级初赛
时间:即日起至 2025年11月5日(最晚完成时间)
材料提交:
成长赛道:提交生涯发展报告(PDF格式,文字≤2000 字,图表≤5张)、生涯发展展示 PPT(≤50M,可含视频);
就业赛道:提交求职简历(PDF格式)、求职综合展示 PPT(≤50M,可含视频)、辅助证明材料(PDF 格式,整合为单个文件,≤50M,含实践、实习、获奖等材料)。
选拔要求:各班级组织现场评审(可邀请班主任、专业课教师担任评委),确保全员参与比拼;最终每赛道推选1-2 名选手进入学院复赛,并于10月31日前将《班级初赛推荐选手名单》及参赛材料报送至学院就业指导办公室(致能社区大厅)。
(四)学院复赛
时间:2025年11月9日(暂定,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)形式:采用“现场 PPT 解读 +答辩”模式,邀请校内外专业教师、企业HR担任评委;选拔要求:各赛道分别评选,最终每赛道遴选2-3名优秀选手,代表学院参加校级复赛。
五、评分标准
参考校赛评审核心指标,结合我院专业特色制定,具体如下:
成长赛道:
指标 | 说明 | 分值 |
职业目标 | 结合所学专业多渠道了解相关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需求,综合分析个人能力优势、兴趣特长等,合理设定职业目标 | 10 |
基于职业目标对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要求,科学分析个人现实情况与职业目标间的差距,制定合理可行的成长计划 | 10 | |
职业目标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、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,体现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| 10 | |
学习实践行动 | 围绕目标职业要求,结合学校育人特色和所学专业,利用学校及社会资源开展学习实践 | 30 |
学习实践行动取得阶段性标志性成果,接近职业目标要求 | 20 | |
动态调整 | 及时对学习实践行动成效进行自我评估,总结分析收获、不足和原因,对职业目标和学习实践行动路径等作动态调整 | 20 |
就业赛道:
指标 | 说明 | 分值 |
职业目标 | 能够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和个人所学专业、能力及兴趣等特点,合理设定职业目标 | 5 |
准确把握目标职业的任职要求、工作内容、基本流程和发展前景等 | 5 | |
岗位胜任力 | 具备目标岗位所需综合素质,如思维认知、沟通协作能力和执行力等,具有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| 40 |
具备目标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,相关实习实践经历丰富,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 | 40 | |
发展潜力 | 具备持续学习能力、创新精神和应对不确定性挑战的潜质,适应未来职业发展要求;符合就业市场需求,现场获得用人单位提供的录用意向 | 10 |
六、有关要求
确保全员参与:各班级需严格落实 “全员报名参赛” 要求,学生参与率须达100%(特殊情况需提前向学院报备);11月4日前未完成初赛或未提交推荐名单的班级,将予以通报。
挖掘种子选手:班主任、专业课教师需主动摸排有职业规划基础、实习实践经历丰富的学生,重点推荐其参赛;对潜力选手可提前开展针对性指导,提升参赛质量。
规范指导教师配置:每位参赛选手的指导教师不超过3名,且固定不变;指导教师需全程参与选手材料打磨、答辩模拟,确保辅导实效。
及时对接沟通:各班级需指定1名赛事联络人,负责与学院对接材料报送、赛程通知等事宜;如有赛程调整,学院将第一时间通知,请注意关注班级群及学院官网。
八、联系方式
大赛联系人:刘老师
联系电话:52363356
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
2025年10月27日


